在移动支付和跨境消费日益普及的今天,信用卡“隔空”盗刷事件却屡见不鲜,为何这类犯罪行为如此猖獗,即便技术不断进步,为何仍难以根除?
信用卡海外交易流程相对简单,持卡人仅需提供卡号、有效期和CVV码即可完成支付,缺乏密码验证,一旦信息泄露,盗刷风险极高,CVV码作为交易核心验证要素,其泄露途径多样,包括数据泄露、暗网交易、钓鱼诈骗和物理偷盗等。
部分信用卡在境外交易中存在额度虚高的现象,由于离线交易机制,商户可以先消费后入账,结算延迟,犯罪分子利用这一时间差,短时间内集中完成多笔交易,银行实时额度系统尚未更新,导致盗刷金额远超实际额度。
在责任划分上,虽然法律规定银行需承担主要赔偿责任,但在跨境交易中,维权难度较大,需要持卡人及时提交证据,否则银行可能不承担责任。
磁条卡的安全性问题也是盗刷频发的原因之一,相比芯片卡,磁条卡更容易被盗刷,尽管中国市场已逐步完成芯片卡替换,但海外磁条卡的使用仍普遍,增加了盗刷风险。
要有效遏制“隔空”盗刷,需从多方面入手:加强信息保护,提高交易安全;完善跨境交易监管,明确责任划分;推广使用芯片卡,降低磁条卡使用率,才能从源头上减少信用卡盗刷事件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