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投资者对中国资产的浓厚兴趣,港股上市的中资企业纷纷抓住这一机遇,展开新一轮的融资活动,据数据显示,今年香港市场股权融资规模已飙升至约510亿美元,创四年新高,新股集资额超过1300亿港币,位居全球首位,而企业上市后的再融资规模增幅更为显著。

本周,阿里巴巴和中国太平洋保险分别宣布完成可换股债的发行,融资规模共计约52亿美元,阿里巴巴发行了本金总额约32亿美元的2032年到期的零息可转换优先票据,而中国太平洋保险则完成了155.56亿港元的港元H股零票息可转债发行。

截至目前,中国企业在全球发行的境外可转债规模已超过330亿美元,远超过去两年的总和,市场对头部企业可转债的兴趣持续升温,其中阿里巴巴的可转债认购量达到发行规模的数倍。

中企“融资热”外资“抢购潮”:中企境外可转债规模超过去两年总和

外资机构对中国企业的兴趣日益浓厚,即便在美国“S规则”限制下,外资机构仍在通过各种途径积极认购中国资产,业内人士指出,外资机构对中企的兴趣似乎超过了市场波动性风险的忧虑。

中企发行的可转债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美国降息周期下普通债券利息成本更低,以及企业发行可转债时可能降低股权集中度等问题。

除了可转债,其他股权融资或债务融资活动也呈现出热潮,腾讯控股时隔四年再次发行债券,总额90亿人民币,吸引了众多优质投资者,紫金矿业计划分拆其黄金业务子公司赴港上市,奇瑞汽车也获得了外资机构的关注。

总体来看,香港市场再融资规模和数量均呈现增长趋势,预计2025年融资规模将达到四年以来最高水平,随着美元资产认可度下降,外资对优质中国资产的流入预期有望持续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