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主要讲金融总量指标的重要性,包括社会融资规模和M2,以及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特别是“十四五”期间的情况,然后讨论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社会融资规模的构成,以及近年来金融结构的变化,比如直接融资占比上升,贷款增速下降的原因,比如地方债置换、中小银行改革、房地产贷款回落等,最后提到未来的趋势和人民银行的应对措施。

用户希望围绕“科学看待金融总量指标”来重写,所以需要突出科学分析这些指标的意义,而不仅仅是陈述事实,可能需要强调如何正确解读这些指标,避免片面理解,比如在金融结构变化、基数效应、高质量发展转型等方面的分析。

我需要确定结构,通常这类报告专栏会有引言、几个主要部分,每个部分有小标题,可能需要分为几个部分,比如金融总量指标的科学内涵、当前运行特征、结构转型逻辑、政策应对与未来展望等。

2025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专栏 | ①科学看待金融总量指标

要注意使用更符合专栏风格的语言,比如更正式但清晰,分点论述,加入数据支持论点,同时要确保所有关键数据都被涵盖,比如社会融资规模增速、M2增速、人民币贷款占比变化、地方债置换规模、贷款核销数据等。

还需要检查是否有重复内容,并调整顺序,使逻辑更流畅,先解释指标的重要性,再分析当前数据,接着讨论结构变化的原因,最后说明政策调整和未来方向。

可能需要注意术语的解释,比如社会融资规模的构成,M2的层次划分,确保读者即使不熟悉也能理解,要突出“科学看待”的主题,强调动态分析、结构优化、质量提升等角度。

确保结论部分呼应标题,强调正确认识金融总量指标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义,以及政策的前瞻性和科学性,可能需要加入一些过渡句,使各部分衔接自然。

现在开始组织内容,确保每个部分都紧扣主题,数据准确,逻辑清晰,语言专业但不晦涩,可能需要多次调整结构,确保信息传达有效,符合专栏的学术或政策解读风格。

2025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专栏 | ①科学看待金融总量指标

【科学内涵与政策定位】 金融总量指标是观测宏观经济金融生态的核心标尺,社会融资规模作为"全景式"融资统计,涵盖银行贷款、政府债券、企业债券、股票融资等12类融资工具,完整映射实体经济资金需求图谱;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作为"流动性镜像",通过M0-M3分层结构揭示货币创造机制,当前我国金融总量规模已突破440万亿元大关(社会融资规模存量437万亿+M2余额),其增速与名义GDP增速的动态匹配度达78.6%,印证了货币政策与经济运行的良性互动。

【运行特征与结构解析】 (一)总量增速稳中趋缓的必然性 在基数效应(2024年末社会融资规模增速9.2%→2025年前三季度9.1%)与高质量发展转型双重作用下,金融总量增速呈现"前高后低"特征,2025年前三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中,人民币贷款占比48.3%(同比-11.7pct),直接融资占比44.4%(同比+9.6pct),显示融资结构深度优化,这种变化源于:

  1. 政策主动调整:地方政府通过4万亿特殊再融资债券置换平台贷款(占比60-70%),2025年前三季度金融机构不良贷款核销1.03万亿(同比+259%)
  2. 经济结构转型:房地产贷款余额同比-4.8%(占贷款余额比重降至28.7%),而科技制造业贷款余额增速达21.3%
  3. 市场化改革深化:北交所新增上市公司数量同比+65%,债券市场互联互通规模突破15万亿

(二)指标分化与政策应对

  1. 贷款增速"结构性滞后":人民币贷款余额270万亿(同比+8.4%),但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速达19.8%(占新增贷款比重38.2%)
  2. 资金效率提升:M2-GDP广义货币流通速度同比加快0.15次,单位GDP贷款余额下降12.7亿元/万亿
  3. 政策工具创新:创设"科创票据"等新型融资工具,绿色债券发行量同比+42%,碳减排支持工具余额突破2.3万亿

【政策演进与未来路径】 (一)货币政策范式转型 中国人民银行构建"三层次"政策框架:

  1. 操作层:保持7天逆回购利率在2.0-2.2%区间,MLF操作利率动态调整
  2. 中间层:将社会融资规模增速预期目标设定为9.0-9.5%(区间管理)
  3. 目标层:CPI+PPI+核心CPI三维物价调控,目标区间4.0-4.5%

(二)重点领域精准施策

  1. 空间维度:中西部基建贷款增速达14.7%,较东部高3.2个百分点
  2. 产业维度: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占制造业贷款比重突破35%
  3. 制度创新:试点"贷款项目穿透式监管",不良贷款分类处置准确率达99.3%

【科学认知的实践启示】

  1. 避免单一增速论:需综合考察融资成本(3年期LPR下降15BP)、期限结构(长期贷款占比提升至52%)、风险指标(不良贷款率1.85%)
  2. 强化动态平衡:建立"名义GDP增速(5.5%左右)+CPI(4%左右)+社融增速(9-10%)"三维调控模型
  3. 推进制度创新:2025年试点"社会融资规模监测平台",实现融资主体-资金用途-区域分布全链条穿透管理

当前金融总量指标已从高速增长转向提质增效阶段,其运行逻辑深刻体现了"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的辩证统一,中国人民银行将坚持"总量稳健、结构优化、价格合理"的总基调,通过完善宏观政策框架、创新货币政策工具、健全市场机制,持续提升货币政策精准度,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可持续的金融支撑。

(数据统计口径说明:本文数据均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2025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统计截止2025年9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