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捷安康-B(02617.HK)股价的剧烈波动,尤其是其从被纳入港股通及指数成分股后的一路飙升,再到随后的暴跌,成为了市场关注的焦点,这一事件不仅揭示了指数基金在资本市场中的影响力,也引发了对于指数基金扩张对市场生态可能产生影响的广泛讨论。

药捷安康-B,一只原本日均成交额不足1600万港元的港股小盘股,自9月8日被纳入港股通及多只恒生指数系列成分股后,股价突然放量猛涨,短短7个交易日股价最大涨幅接近10倍,这种由被动资金推动的股价上涨并未持续,9月16日,药捷安康-B股价盘中一度大跌75.72%,上演了一场“蹦极”式行情。

这一现象背后,反映了指数基金在资本市场中的强大影响力,随着指数基金的规模不断扩大,其对个股股价的引导作用日益显著,药捷安康-B在纳入国证港股通创新药指数后,挂钩该指数的被动资金开始集中流入,导致股价大幅上涨,这种上涨并非基于公司基本面,而是被动资金推动的结果。

药捷安康股价“蹦极”背后:指数基金扩张将带来什么?

这种现象并非个案,近年来,随着指数投资的火爆,越来越多的个股因被纳入指数成分股而股价飙升,如A股的寒武纪,指数基金的托举作用,不仅为相关个股提供了股价支撑,也带动了相关指数的走强。

指数基金的扩张也带来了一些潜在问题,被动资金的集中流入可能导致市场同质化,资金过度集中于指数权重股,影响其他股票的流动性,指数与成分股的深度绑定可能导致市场出现“涨指数不涨个股”的现象,影响投资者的持仓体验。

尽管如此,指数基金的壮大总体上有利于提升A股市场的定价效率,抑制市场的非理性波动,随着指数基金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其对市场的影响也将与日俱增,在规模不断扩张的过程中,如何平衡指数基金对市场的影响,避免其潜在风险,将是市场参与者需要关注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