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升民生金融服务水平
- 优化民生领域金融供给:将资源优先倾斜至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保障社会基本需求,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 满足多样化金融需求:通过优化网点布局、促进社区服务融合发展,提升社区级、普惠型金融服务专业性,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金融需求。
- 关注弱势群体:加强对养老服务、医疗卫生、社区公共设施等领域的金融支持,让低收入人群、老年人、残障人士等享受到普惠金融红利。
精准服务中小微企业,提升信贷服务质效
- 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对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满足其融资需求。
- 拓宽融资渠道:创新抵押担保方式,尝试信用融资,解决创新型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
- 降低贷款利率:持续降低贷款利率,让更多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农村经济组织享受到低成本资金支持。
强化乡村振兴力度,加大“三农”领域信贷供给

- 整合涉农资金:引导信贷资源持续向“三农”倾斜,推动绿色农业、休闲农业、旅游农业发展。
- 探索抵押担保新业态:加快建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体系,扩大农户信用档案覆盖面和应用场景。
- 防止返贫致贫:建立健全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监测体系,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
数字赋能,推动普惠金融跨越式发展
- 整合数据资源:通过机器学习算法,构建动态信用评分模型,提供无抵押小额信贷,推进普惠金融服务全民化。
- 提升服务效率:利用数字技术匹配信贷供给,提升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数字化、智能化和便捷化水平。
- 加快技术创新:强化算力、算法、数据等高效供给,推进数字普惠金融向纵深发展。
构建多层次普惠金融生态体系
- 发展多元化金融机构:大型金融机构强化责任担当,中型金融机构聚焦细分赛道,地方中小机构深耕不同场景。
- 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深入推进北交所、新三板普惠金融试点,构建覆盖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的融资生态。
- 建设有效率的市场基础设施:打破“数据孤岛”,完善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确立稳定的长期政策预期。
筑牢风险防线,确保普惠金融安全
- 加强风险监测预警: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构建“事前预警—事中控制—事后处置”的全链条风险防控体系。
- 强化监管合力:深化央地协同和部门联动,完善分级分类处置程序,丰富风险处置手段。
- 推动村镇银行和农信社改革:形成兼并重组、增资扩股、引进战投、市场退出等多元化处置格局,推动其向“质量优先”转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