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保险行业正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从传统的“卖保险”模式,逐渐转向“管健康”的新赛道,各保险公司纷纷成立健康管理公司,以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先机。
市场空间持续扩容,健康管理成险企“标配”
自2009年新医改启动以来,商业健康险市场迅速发展,保费规模从574亿元增长至9774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20%,今年前6个月,健康险保费收入已达到6223亿元,同比增长2.3%,预计全年保费收入将突破万亿元大关。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健康险的消费逻辑也发生了转变,从“事后补偿”转向“全程健康管理”,保险公司通过提供健康管理服务,如定期体检提醒、慢性病监测、专家预约等,满足用户对健康管理的需求。
健康管理公司成险企“香饽饽”,背后有三重逻辑
险企扎堆布局健康管理公司,主要基于以下三重逻辑:
- 市场空间持续扩容:健康险市场仍在快速发展,为健康管理公司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 用户需求变化:用户对健康管理的需求日益增长,保险公司通过提供健康管理服务,提升用户粘性。
- 行业转型升级:健康管理是保险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有助于保险公司控制理赔成本,提升盈利能力。
险企布局健康管理,从“可选动作”到“必选战略”
成立专属健康管理公司已成为险企的“必选战略”,人保健康、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等头部险企纷纷成立健康管理公司,以“健康险+健康管理”的模式抢占市场。
借鉴国际经验,打造“保险+服务”融合模式
国内险企可以借鉴美国联合健康保险集团的“保险+服务”融合模式,打破传统保险“只付费、不管服务”的局限,整合医疗服务的“支付方”与“提供方”,构建覆盖“预防-诊疗-康复”全链条的医疗健康生态系统。
从“卖保险”到“管健康”,险企正积极布局健康管理赛道,谁能率先蹚出符合中国医疗体系特点的“健康险+健康管理”路径,谁就能在未来的万亿市场中占据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