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问题引起了市场的广泛关注,据澎湃新闻的统计,自8月以来,至少有6家评级机构因违规行为受到了监管部门的警示或警告,部分机构甚至遭到了罚款。

信用评级机构作为社会中介机构,主要负责对经济主体或债务融资工具的信用风险进行分析,并对其偿债能力和意愿进行综合评价,近期监管机构发现,一些评级机构在执行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

具体来看,未遵循一致性原则、违反业务规则、信息披露不规范等问题成为评级机构违规的“重灾区”,监管机构包括央行、证监会、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等,都对相关机构进行了处罚。

多家评级机构遭监管部门警示或警告,未遵循一致性原则等成违规“重灾区”

标普信用评级(中国)有限公司因未遵循一致性原则和信息披露不规范等问题,受到了北京证监局的警示函,中债资信评估有限责任公司则因多项违规行为被中国人民银行罚款327.5万元,上海新世纪资信评估投资服务有限公司也因为违规招揽业务被罚款66.5万元。

从违规行为类型来看,未遵循一致性原则、违反不得以承诺低收费手段招揽业务管理规定、未按要求进行信息披露等是评级机构违规的主要表现,标普中国、联合资信、东方金诚等机构均因未遵循一致性原则而受到处罚。

监管机构指出,信用评级机构在从事评级业务时,应遵循一致性原则,采用一致的评级标准和工作程序,不得以不正当手段招揽业务,同时要确保信息披露的规范性和及时性。

此次监管行动表明,监管部门对评级机构的违规行为将保持高压态势,以维护市场秩序和投资者利益,对于评级机构而言,加强内部管理,遵循相关法规,是确保评级业务健康发展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