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牌与财务风险并存,却仍被纳入港股通
陆控公司在2023年4月通过介绍上市的方式登陆港交所,但由于流动性不足,未能触及港股通门槛,直到2024年12月底,公司总市值达到161亿港元,满足恒生综合中型股入通标准,因此被列入2025年3月的入通名单。
2025年1月28日,陆控突然宣布可能延迟发布年度业绩,并随即停牌,同时未披露复牌时间,公司已暴露出明显的财务风险:普华永道审计师发现了关联交易问题,并最终对2022-2024年财报出具了“不得依赖”的审计意见,尽管如此,陆控依然如期被纳入港股通。
幸运的是,由于公司持续停牌,南向资金并未参与交易,从而避免了可能的损失,这一案例引发了市场对港股通纳入机制的质疑,尤其是在公司已暴露重大风险的情况下,为何入通名单未作出相应调整。
西锐飞机案例:流动性问题导致短期入通即剔除
另一个异常案例是西锐飞机,尽管公司上市后流动性长期不达标,但仍然被纳入港股通,在入通后不久,由于历史流动性问题,西锐飞机被剔除出港股通。
西锐飞机于2024年7月12日上市,IPO募集资金15.1亿港元,发行市值101亿港元,但由于股价持续走低,上市至检讨日的平均总市值未达到入通门槛,尽管在后期股价有所回升,但流动性问题仍未解决,由于历史流动性数据不达标,西锐飞机在入通后仅125天就被剔除。
这两个案例共同揭示了港股通规则执行中存在的审核漏洞,特别是在风险状态下的纳入审核缺失,这些异常情况提醒市场,港股通机制仍需进一步完善,以确保市场的健康发展和投资者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