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TOP TOY正式冲击港交所,潮玩行业再次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泡泡玛特等头部企业的股价波动,以及新兴品牌估值承压的现象,引发了资本市场对潮玩行业的重新审视。

业绩亮眼,股价却跌跌不休

泡泡玛特在2025年第三季度业绩报告显示,整体收益同比激增245%-250%,海外市场增速更是高达365%-370%,但业绩发布当日,其股价却暴跌8.08%,此后连续5个交易日持续走低,总市值缩水至3121亿港元。

资本市场,被潮玩“坑”怕了

IP依赖与生命周期不确定性

资本市场对潮玩行业的担忧首先源于对IP的依赖,潮玩与情绪消费紧密相关,而情绪的易变性决定了IP生命周期的不可预测性,泡泡玛特依赖THE MONSTERS等头部IP,但玩家对头部IP的溢价阈值已大幅下降,一旦新IP未能接棒,市场热度可能迅速降温。

同质化竞争与市场资源分流

大量品牌涌入导致同质化竞争加剧,市场资源被分流,第三梯队企业难以突破头部企业的IP壁垒与渠道优势,一级市场融资热度显著降温,资本对中小品牌差异化突围的信心不足。

全球化扩张的隐忧

泡泡玛特等头部企业积极拓展海外市场,但扩张路径高度相似,缺乏对本地文化的深度融合与用户需求的把握,当海内外竞争加剧,中小品牌争夺存量市场,资本对整个潮玩赛道的增长逻辑产生了疑虑。

高毛利背后的隐忧

潮玩行业毛利率天然很高,但高毛利也暴露了行业模式的脆弱性,泡泡玛特等头部企业依赖自有IP,省去了高昂的授权金,但也要面临突发性外部IP的分流,而TOP TOY等品牌走IP授权的路,IP授权成本居高不下。

“迪士尼”梦难以实现

尽管潮玩行业规模不断扩大,但与迪士尼等IP巨头相比,国内潮玩品牌仍存在差距,迪士尼构建了“故事-IP-衍生品”的完整生态闭环,而国内潮玩行业普遍依赖外观设计与流量营销,鲜少深耕文化内核与情感共鸣。

资本市场对潮玩行业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潮玩行业需要正视自身问题,加强IP创新、提升产品品质、拓展市场渠道,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