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监管趋严和银行业“反内卷”理念的深入人心,曾经热闹非凡的存款冲量掮客群正逐渐降温,过去,这些掮客在季末、年末等关键时点活跃异常,通过虚假交易、高息揽储等手段,成为银行业灰色交易的“潜规则”,如今这一现象正发生转变。
监管重拳与市场降温并行
北京商报记者调查发现,掮客群的活跃度明显下降,信息发布量减少,部分掮客甚至表示“不需要其他资金”,中小个体掮客因难以维系业务而退出市场,曾经的“日切套利”模式也因监管升级而难以为继。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指出,存款冲量贴息下降和存款中介淘汰,反映了银行经营逻辑的转变,从追求规模扩张转向负债成本精细化管理。
银行内部仍存揽储焦虑
尽管大规模的冲量行为降温,但银行内部仍存在揽储焦虑,一些银行基层员工在社交平台上以个人名义发布求购存款的信息,承诺额外收益,违反了监管部门的规定。
北京寻真律师事务所律师王德悦认为,这暴露了银行考核机制的短期导向问题,过度依赖时点考核,忽视存款的稳定性,导致违规揽储行为频发。
银行业迈向“反内卷”
面对规模情结和短期考核机制的顽疾,银行业正积极寻求转型,多位银行管理层表示,要摆脱规模情结路径依赖,回归理性竞争。
中信银行行长芦苇表示,中信银行已摒弃规模情结,坚持不以风险下沉或削弱风险抵御能力来换取短期的利润增长。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建议,银行要从“资产决定负债”转向“客户与服务决定负债”,通过更好的产品和服务留住客户,实现可持续发展。
银行业正逐步摆脱“冷下去”的揽储掮客群,迈向更加健康、可持续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