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监管政策的不断深化,A股市场的IPO募投项目正经历一场严格的“瘦身”过程,众多企业在提交IPO申请时,募资规模普遍出现下调,显示出募投项目审核的“三严”趋势。

募资规模压缩成为常态,以百奥赛图为例,其募资计划从最初的18.93亿元缩减至11.85亿元,据统计,自去年IPO审核常态化以来,超过四成企业的募资规模较最初申报稿有明显缩减,平均降幅超过20%。“补充流动资金”项目缩减最为明显。

监管政策引导作用显著,新“国九条”的落地,以及发行上市审核规则和募集资金监管规则的修订,使得IPO募资审核标准更加严格,对“超募”和“补流占比过高”等问题进行精准约束。

募投项目迎“三严”审核!IPO募资额集体瘦身

具体来看,IPO募资规模下调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削减补流项目;二是精简非核心项目;三是按比例平衡各项目资金需求,马可波罗和锡华科技等企业在申报阶段大幅下调募资额,并取消部分补流计划。

在审核过程中,监管部门对募投项目的关注点也更为细化,新增产能的必要性、募投项目的合理性、募集资金规模测算及论证、补充流动资金的必要性等,都成为审核的重点。

这一趋势的背后,是监管部门对资金使用进行精细化管控,引导资金创新提质,专家表示,募资缩水有助于破解行业乱象,提升资金使用效率,让资本更精准地服务实体经济。

募投项目审核的“三严”趋势,是监管、中介、企业多方协同的生态优化结果,在融资告别粗放模式,转向精准投放的过程中,资金将更高效地流向实体企业的关键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