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解升学焦虑

  • 减轻作业负担,规范考试管理,减少排名压力。
  • 严控校外培训,推进中考改革,扩大优质高中招生指标。
  • 加强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提升学生心理韧性和免疫力。

保障体育活动时间

  • 推行每天2小时体育活动,开展全员性体育比赛。
  • 鼓励社区开放运动场馆,延长课间活动时间,丰富课后服务。
  • 探索解决学生近视、肥胖、心理健康等问题的有效机制。

保障充足睡眠时间

教育部: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10条措施

  • 合理安排上下学时间,普及科学睡眠知识,养成良好睡眠习惯。
  • 严格执行睡眠管理规定,防止学业过重挤占睡眠时间。
  • 将学生睡眠状况纳入体质健康监测和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培养学生健康用网习惯

  • 加强网络素养教育,规范管理智能终端产品,减少网络依赖。
  • 优化算法推荐机制,净化未成年人网络环境。
  • 加强动漫、短视频、网络游戏等管理。

关爱特殊学生群体

  • 针对留守儿童、流动儿童等特殊群体进行心理健康指导。
  • 开展心理状况研判、个体心理辅导和情感关怀。
  • 加强寄宿制学校生活照料和安全管护。

建立监测预警和干预机制

  • 建设全国学生心理健康监测预警系统,每年开展抽样监测。
  • 完善心理健康问题及时发现、预警、干预处置机制。
  • 统筹规范学生心理健康测评。

推进全员育心制度

  •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提升教师“育心”意识和能力。
  • 配齐配强专职心理健康教师,构建三级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 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制度,鼓励引进社会工作专业人员。

优化校园心理支持环境

  • 开展“护苗行动”,化解学生矛盾冲突,防止欺凌行为。
  • 加强集体教育,营造团结友爱的集体氛围。
  • 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赋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

培育家庭和谐亲子关系

  • 加强家校协同,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活动,引导家长关爱子女。
  • 加强学生发展情况跟踪分析,定期向家长反馈。
  • 加强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提高家长心理健康素养。

健全部门协同防护机制

  • 建设市县中小学心理辅导中心,做好知识普及、业务指导等工作。
  • 建立学生重大心理问题线上线下发现机制,推进精神疾病转介就医。
  • 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科普,营造全社会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