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誉为“东北药茅”的长春高新,如今正面临业绩滑坡、市值缩水的困境,为寻求突破,公司正式开启“A+H”双平台上市征程,并于2025年9月29日递交了赴港上市申请。
近年来,长春高新业绩表现不尽如人意,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134.66亿元,同比下降7.55%;净利润25.83亿元,同比暴跌43.01%,2025年上半年,营收66.02亿元,同比微降0.54%,归母净利润9.82亿元,同比暴跌42.85%,公司市值从2021年的高峰缩水超过1600亿元。
业绩下滑的背后,是生长激素市场的黄金时代落幕,出生人口下降、集采政策等因素导致公司增长引擎失速,2025年5月,长效生长激素市场格局发生变化,竞争加剧,长春高新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为应对困境,长春高新积极寻求战略转型,从“自主研发单轮驱动”向“自主研发+BD双轮驱动”转变,公司加大研发投入,拓展海外市场,并尝试产品多元化,公司还计划通过赴港上市募资,用于创新管线临床试验、潜在全球合作及共同开发、加强销售及营销能力等方面。
港股上市并非万能解药,当前港股生物科技板块情绪偏谨慎,新股破发率较高,长春高新虽为国内生物制药领域“平台型龙头”,但若市场环境低迷,H股发行估值可能低于A股,短期或面临“AH折价”压力。
面对困境,长春高新需要证明自己不仅能研发好一款产品,更能构建可持续的多元化产品矩阵,资本市场将密切关注公司后续研发管线的兑现能力和国际市场拓展进度,毕竟,在创新药行业,资本市场的耐心可能比集采降价更加残酷。








